書名:清明記
作者:趙晨光
出版社:明日工作室
初版日期:2010428
ISBN:9789866375880

《清明記》.jpg

--------  感謝明日工作室提供的試讀機會  --------

    清明與南園,讓我想到專諸與要離,吳王闔閭的兩位刺客,分別殺了王僚及其子慶忌。殺手與刺客有什麼不同,個人認為,殺手在於能夠全身而退,於是高級的殺手可以在殺了很多人卻仍隱匿埋名;刺客在於只能殺身成仁,於是刺客的身手高低或是成功與否在無關緊要下卻能一刺成名。這本小說很簡單,書名《清明記》,說的是綽號「清明雨」這個殺手的故事,我認為前半段寫的就是如此,而後半段我以為寫的是「刺客」清明雨。


    既名清明,分外惆悵。介子推血書:「割肉奉君盡丹心,但願主公常清明。……臣在九泉心無愧,勤政清明復清明。」殺手殺人常陷自己於危難之中,心中需有獻身之悟,雖然這樣講,殺手出手總希望能完成摧毀物件的工作。只可惜,最後一次任務的失敗,玉京君臣無緣在勤政。誰說殺手只是奉命殺人,清明在委以重任之中,又要心思敏捷的完成,其中鬥智的過程雖算的上新穎,我喜歡的卻是書中許多橋段偶有他人作品相似的影子之憂裡,卻又能在不畫蛇添足或是減一分則太瘦的情況下,創造一番新風味,讀來仍讓人保有新鮮感,不禁佩服。尤其用字精簡所刻劃出來的節奏與氣氛,點到為止,卻細水流長,讓人再三咀嚼不已。譬如下面一段:
    方出房門,清明忽聞遠處傳來雲板數聲連響,一片寂靜之中,這聲音清晰如見。
    雲壁報哀,江涉已逝。
    房內的江澄聞得這聲音,忽然「哇」的一聲哭了出來;江陵雙膝跪倒床前,指甲刺破掌心,一句話說不出來,唯有清淚雙流;潘白華默默站在一邊,深深一拜;惟有靜王依然保持著原來姿勢,不言不動,江涉既不在人世,便也帶走了半個靜王。


    好一個描寫逝者已矣,好一個描寫旁人心情,最後一句:「便也帶走了半個靜王。」更是寫出了不得的心境。這眾多的畫面連結在一起,彷彿歷歷在目令人玩味,作者對文字功力的確值得肅然起敬,而這只是其中的一小段。就是這種魅力,讓我一頭栽進《清明記》的殺手世界裡。


    武俠小說的絕妙,我認為在於性格。性格對了,小說裡的人物各個活靈活現。中國文字的幻妙,我認為在於意境。意境對了,小說裡的場景各個近在眼前。活靈活現的人物在近在眼前的場景演出,喔,我不是在說歌仔戲或京劇,而是說《清明記》的作者的確有讓我一刀斃命的厚實功力,讓我一口氣讀完後仍覺得這把刀仍插在我胸口,我只能說這真的是我讀過的武俠小說裡最意猶未盡的一本。


    如何活靈活現,撇開主角清明不說,我舉裡面的「雲飛渡」來說明。下面是擷取書本裡有關雲飛渡這位角色的段落,少了完整故事的連貫,氛圍該當會減弱許多,但是已讀過或未看過的應該還是能從下面文章,或多或少認識雲飛渡這個人:

    到了寒江北岸,各路勤王軍隊雲集,年輕將領雲飛渡率本部一萬五千名「飛龍騎」斷後,硬生生阻住了二十萬勤王軍隊。

    寒江一役驚心動魄,實非常人所能想像。飛龍騎殆幾戰死,無一投降。雲飛渡亦是死在那一役中,據說當時他一身雪白衣甲遍染鮮紅,無一處完好,境況之慘烈,可見一斑。

    玉京人有多敬仰雲飛渡,就有多憎恨江涉。

    寒江之畔,一身浴血的雲飛渡竟是江涉的五哥。

    二哥烈君大概確是被甯王的霸氣才華吸引過去的,那位甯王殿下,當然也見過幾次,果真是不世出的人傑。五哥雲飛渡一向和二哥最為要好,他投到甯王那邊我並不吃驚

    烈楓曉得燕然厲害,不由分說,一抖手中一柄雪煞銀槍,銀纓亂戰,照著燕然當胸便刺。這柄雪煞銀槍和烈楓手中三十六路雪煞槍法,卻是當年京華七少中排行第五的雲飛渡所留。雲飛渡去世時年紀尚輕,也未娶妻,烈軍不忍他一身絕世槍法就此失傳,故而烈楓自幼習的並非烈家刀法,而是雲家的「雪煞槍譜」。烈楓直到了十八歲,方被烈軍准許使用這柄槍,至今已有十年。

    他搖搖頭,一手摘下銀盔,隨手擲到一旁,髮髻已散,他索性將其拆開,一頭長髮在風中飛舞不定,手中雪煞銀槍確是滴血不沾,鋒芒畢現,非但不顯狼狽,反自有一種凜冽風姿。飛龍騎中亦有幾個參加過當年寒江一役的老軍,不由均是驚呼出聲:「雲飛渡!」

    這所祠堂並不大,裡面器物擺設也很簡單,但仍可看出當年香火極是繁盛,卻也未似一般祠堂有塑像供奉,而是掛了一張畫像。潘白華又停了片刻,向那張畫像深深一拜,轉身離去。「祠堂裡的這個人,當年亦是一代名將。你們不可對其無禮。城中若有其他祠堂,一例按此辦理。」他又看了一眼那名軍官:「你把這道命命,向其他各營傳下去。」


    是的,我看到的雲飛渡,是關羽長的至忠至義,是趙子龍的驍勇善戰,似烏江自刎二十八騎的項羽,似得八百人守合肥的張遼。什麼都不像,卻又把他寫的入木深刻難忘。短短三百頁的《清明記》裡出現的一個人物,薄薄一本或許有人會認為,書中角色眾多,往往沒仔細交代細節前因,理應是缺點,也的確,太多人深受金庸殘害,放不下那淵遠流長。但我卻從《清明記》這條湍急怒濤的河流中,看到峽谷之美。激起的水花之大,令人讚賞!


    書中的角色各個有血性,各個跳脫出來都能夠是獨當另一部小說的主角。我只能說這部小說太鋒芒畢露了,內容鎖在這小書本裡,眼光卻放在每個角色上。《清明記》或許是清明雨故事的結束,卻是這整個偽歷史藍本下的武俠世界的開始。假若作者撰寫續集我並不覺的意外,也私心的希望作者能夠把故事延續下去。


    《清明記》故事前後貫穿三十年的歷史,北有蠻夷,南有玉京,夾擊中原京城。沒有明確交代歷史背景,作者卻創造了一個令人欽羨的時空,就算放在中華歷史洪流中的某一段都不覺的突兀,朝代看似有了,卻又點到即止,讓人感覺就像在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日子裡,迷迷茫茫看不清楚遠方,但往前走近,還是看到了全貌。細看全貌或許故事前後有些漏洞,但對我而言,並不會讓我失去太大癮頭,除了這小缺失,還有就是之前說的缺點:讀完意猶未盡,讓人心有不甘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lverL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